以卵击石的抗争有用吗

一溪烟
Written by 一溪烟 on
以卵击石的抗争有用吗

“少数人”的抗争大多以失败而告终,但那不意味着他们的努力没有意义

据说骂美国的文章是不会被封的,所以我们要经常把枪口对准美帝国主义,谁让它亡我之心不死。 今天的录音,会讲到:⑴美国黑人群体为争取自身权利而进行的漫长斗争;⑵少数群体坚持抗争的意义。

一、斯科特案的故事

背景: 1、北方废除了奴隶制,南方依旧保留。而对于奴隶制,宪法中没有详细说明,各州执行各自的法律。

2、斯科特随主人到过自由州伊利诺伊和威斯康星,住了两年后回到蓄奴州密苏里。主人死后,1846年,斯科特提起诉讼要求获得自由。因为根据1820年南北双方达成的《密苏里妥协》,北纬36.5以北都是自由州,不存在“奴隶”这一身份,所以从理论上说,奴隶一旦到了自由州,就意味着他自动成为了自由人。

3、案件在密苏里州最高法院和联邦法院被驳回后,斯科特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。1855年12月,美国最高法院受理此案。1857年,最高法院以7:2的票数通过了对此案的判决:1、黑人不算美国公民;2、《密苏里妥协》违宪;3、国会无权剥夺个人财产。

影响:在1860年的总统选举中,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争论的焦点。主张废奴的林肯当选后,双方矛盾激化,南北战争爆发。战争爆发后,“废奴”进一步成为北方削弱南方经济、给南方制造混乱的筹码。 托克维尔在《论美国的民主》中写道:“蓄奴制问题,在北方,对奴隶主来说,只是一个商业还是工业的问题;而在南方,对他们来说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” 作为战争胜利者,在共和党推动下,在1865年到1870年间,先后通过了宪法第十三、十四、十五修正案,进一步保护胜利果实。

第十三修正案: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;

第十四修正案:间接推动黑人获得投票权;

第十五修正案:公民的投票权,不得因种族、肤色或曾被强迫服劳役而被剥夺和限制。

尽管如此,由于这些修正案自带的模糊性和漏洞,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,黑人的投票权依旧被以其他理由被限制和剥夺。南方各州,以“隔离但平等”的方式来对待黑人。 又过了将近一百年,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各种因缘聚会之下,黑人平权运动风起云涌,才最终彻底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。1954年布朗案,最高法院裁定种族隔离违宪,短期内却激化了南方的种族主义者,越来越频繁地对黑人采取暴力手段,黑人群体被迫走上街头,平权运动由此开始,最终彻底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。 在这一百多年间,很多的黑人个体或群体,前赴后继地投入了争取自身权利的潮流中,就当个事件而言,这些抗争有成有败,但就长远而言,正是这些有成有败的抗争,把“平权运动”从一股涓涓溪流壮大成了滚滚洪流,终于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流向。

二、“少数人”的抗争意义何在?

就具体诉求而言,“少数人”的抗争大多以失败而告终,但那不意味着他们的努力没有意义。

1、因为他们的努力,正义才只是迟到,而不是完全缺席

对于少数群体,正义之所以会迟到,那是因为在各个层面的博弈中,他们只是陪玩者,甚至只是棋子。就像在美国黑人争取平权的过程中,那些支持废奴、平权的势力,并非出于对黑人的尊重,而是出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考量。 任何一种主流、任何一个政权,内部绝非铁板一块,其间总是充满了各种相互斗争的势力和倾向。决定一个社会走向的,是这些势力之间力量的消长。 少数群体的努力,其意义之一就是保证自己还在游戏场中,哪怕只是以棋子的身份。当新的势力占据上风,都会对旧势力进行清算,此时,“少数人”的诉求和故事,会和其他曾经被压制的人与事一道被旧事重提,成为清算旧势力的棋子之一。 少数群体的争取和努力,不是为了赢,而是为了保证自己不出局。在这个方面,美国黑人和华人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

2、观念塑造了我们的现实

现实之所以如此难以改变,除了客观的力量对比,还由于大多数人认定了它不可战胜、不可扭转。面对每一种处境,他们的想法和“主流”保持高度一致,这从另一方面加固了“现实”。 而少数人的抗争,会让人们看到在不同的处境之下,人永远可以有别样的选择。他们身上折射出的道德勇气,将始终鼓励那些认识他们、渴望像他们一般砸碎心灵枷锁之人,尽力去改善而不是加固既有的“现实。” 他们是保存火种的人。 他们的努力,仿佛暗夜中摇曳的烛火,孤立无援、明灭不定。但暗夜不会永远是暗夜,人间气运流转,总有天亮之际,总有柴草遍地之时,彼时,只要这正义之火还在晃动,顷刻便可燎原。 我们在所有重要的历史转折点,都会遇见这样摇曳的烛光。 就像斯科特,看起来他并没有做什么伟大的事,他只是打了一场官司,并且还败诉了。实际上,他非常伟大,在他的时代,有成千上万和他一样的黑人奴隶,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奴隶,因而他们也只能想像子子孙孙都是奴隶,奴隶制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般合情合理。但斯科特的脑海里却浮现出对自由的想象。从他想象到自己可以是一个自由人之时,就没有人可以在奴役他,尽管他的想象,要在很久很久之后才能变成现实。但他是点燃火焰的人,因为他的尝试,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想象自由。 他用别样的行动创造别样的观念,而新的观念,即将开始创造一个新的现实。

这些少数人,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,不同的情况下,代价有大有小。但他们心中自有权衡,他们一般也不会后悔,他们只是做了令自己心安之事。虽说枪打出头鸟,但这广袤的林间,鸟与鸟不尽相同,有些鸟从来就不是为躲子弹而生——他们为翱翔天际而生。 因为他们的存在,一个群体才不会被失败主义完全吞噬。抗争的形式各种各样,不是只有走上街头或诉诸法律才算;但投降的形式只有一种——认为现实无法改变,便发自内心地认可、甚至歌颂它。这是另一种形式的“舍勒克”,是懦弱者们五体投地侍奉的神灵。 在《伯夷叔齐列传》的结尾,司马迁例举了一些列善有恶报、恶得善终之事,抛出了他的“天问”:余甚惑焉,倘所谓天道,是邪非邪? 世间真有什么天道吗? 然后他如此回答了自己:子曰: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亦各从其志也。故曰:富贵如可求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。举世混浊,清士乃见。 这是他对天人之际的看法:生命无非一场考验,只是要令自己安心而已,只是要做自己想做之人而已,这与他人无关、与现实的利害无关。

1858年斯科特死于肺结核,安葬在圣路易斯市,他的墓志铭如下: 德雷德·斯科特 生于1799年,卒于1858年9月17日。美国最高法院1857年的一个决定,否认黑人有公民资格,使《密苏里妥协案》归于无效,并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。德雷德·斯科特即是这个案件的主角。

一溪烟

一溪烟

一溪烟

Comments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