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训只要健全就可以直接遵循吗


健全圣训都摆在你面前了,就等于是先知站在你面前跟你说话,你却还在说这个学者那个学者的
今日,听到一位著名阿訇的演讲,他在探讨国内一些较为敏感的法学问题,恕我愚笨,无法明晓他提出的一些奇异观点的意义所在,但我仍然捍卫他的辩驳和宣扬他认为的真理的自由,因而没有什么理由去说他。
然而,他在论证的时候,却说了这么一句:“健全圣训都摆在你面前了,就等于是先知站在你面前跟你说话,你却还在说这个学者那个学者的。”云云。
这句话,乍听之下,无懈可击,是的,先知都站在面前了,再伟大的学者也当退避三舍。然而,圣训健全,就真的等于使者站在你面前指导你了么?
并不。如果说健全圣训就等于使者面对着你说话,那么众传圣训呢?
我不是要质疑圣训本身的意义,我只是在质疑这段圣训与先知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性。如果一段圣训绝对确定是先知说的,那么别无二话,就等于先知在对我耳提面命,我照遵即是。但能够绝对确定的圣训,只有众传圣训。健全圣训并不属于此类。
注意,我并没有否定健全圣训的权威性,我只是从根本之处分析二者的区别与定义。
所谓众传圣训,用法理学家的话说,就是你听到后内心不由自主地确信这就是先知亲口说的。比如你从未亲眼见过日本,但你却能确信它的存在,这就是众传的意义。而除此之外的所有圣训,都是单传。所以,所有的或健全或优良或羸弱的圣训,都是单传圣训。
你听到一段言论,一段关乎着你的宗教大事的言论,是一个或两个人从遥远的古代传来的。请问你能否确信这句话的真实性?
谁也不能确信。因为,内心的确信与否,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。
那么,该是圣训学家出手的时候了。
因为谁也无法探究传述人的内心,所以他们只能从表面入手,他们穿越历史,从传述系统的连贯性,从传述人的道德品质和记忆力,从所传圣训与其它圣训的比较等各个方面,指定了一系列严苛的条件。接下来,以这些条件为标准,来评定圣训的级别。其中达到最高条件的圣训,便是健全圣训。
所以,就算是最高级别的健全圣训,也依旧是以表面论断的单传圣训。注意,这不是否定它的价值,这是在准确地定位它的身份,我并没有心存一丝不敬。
一言以蔽之,你无法确定一个看起来记忆力健全、道德高尚的人不会撒谎或遗忘。
所以,苏优推说:
如果有人说,这是一段健全圣训,其意为,这段圣训系统连贯,并达到了上述的其它条件,所以,我们就以表面论断,接受了这段圣训,而不是说这段圣训本身就是断然确定的,因为可靠之人也有错误或遗忘的可能。
如果有人说,这段圣训是羸弱的,其意为,这段圣训只是没有达到上述的条件,而不是说这段圣训本身就肯定是谎言。因为撒谎的人也有说实话的可能,出了很多错的人也有对的可能。
所以,只有在面对众传圣训的时候,我才能觉得自己正接受着先知的耳提面命。至于健全圣训,对不起,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内心确信它的真实性,也没有任何一个圣训学家要求我这么做。
注意,我说的是确信,圣训之健全体现出的效果,只是很大程度上的真实性,但并非完全确定的真实性,这几乎是圣训学家和法学家之间的一个共识。所以,它尚不足以像众传圣训一样,让我觉得自己就站在圣人面前。
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,详细地探讨过这个问题。(点击可查看当我们谈论羸弱圣训的时候,我们在谈什么。)
2
近年来,随着各大部圣训集的流传,国内穆斯林对于圣训的权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,但宣扬者在宣扬过程中,有意或无意模糊了圣训的定义,使得广大民众认为,只要圣训健全就一定可以,甚至必须要遵循。有时候,甚至有当红学者会说出类似文章开头中所提到的言论,使得群众不得不这么认为,以至于出现了当前的各种乱象。
进入主题,圣训只要健全就可以直接遵循吗?
答案是,未必,圣训是否健全,是接受此段圣训的关键所在,但这并不代表,只要圣训健全就可以直接遵循。接受与遵循,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遵循一段圣训,还需要另外一些条件。
稍举一例。古兰经的内容,属于众传,其每一段经文的真实性都毋庸置疑,与健全圣训的可信程度高了不知几个档次。当你翻开古兰经,你会在不同的三个地方看到不同的三段经文,而这三段经文都是在谈论关于酒的问题。
第一段经文说:“他们会问你饮酒和赌博的律例,你说:这两件事都包含着大罪,但对于世人也有一些利益,其罪过比利益还大。”(黄牛章:219)
第二段经文说:“信士们啊,你们在醉酒的时候不要礼拜,直到你们清楚自己说的是什么。”(妇女章:43)
第三段经文说:“信士们啊,饮酒、赌博、拜像、求签,只是一种秽行,是恶魔的行为,故当远离,以便你们成功。”(筵席章:90)
三段经文的真实性都毫无怀疑,都是众传,而当你面对这些经文的时候,你该如何遵循?
学者们经过对降经的环境以及历史的研究,最终总结出,此乃禁酒工程的循序渐进,反映着真主的大智慧。所以,最后一段经文才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,之前的两端经文,皆已被废止,不可遵循。
那么,先知在整个传教生涯中,在不同历史环境下,针对不同群体所发出的不同的指示,如今被统一搜集到一起,这其中自然是纷繁复杂,你又如何遵循呢?你又如何能说只要是健全圣训就能遵循呢?
穆斯林记载了一段健全圣训,说:“吃了用火烤过的食物,要洗小净。”
布哈里记载了另一段健全圣训,说先知吃了烤肉和炒面后,直接去礼拜了,没有做小净。
你如何遵循呢?
健全圣训分两种,一种是可以遵循的,一种是不可以遵循的,这是圣训学家和法学家的共识。
3
下面我所提出的每一个名字,都是圣训学界的前辈大家,你也许没听过,但每一个学过圣训的人,都是知道的。
伊卜拉欣·乃赫恩说:“我会听取一些圣训,然后我要研究其中可以遵循的,并遵循之,至于其它的,则弃之。”
伊本·沃赫布说:“我遇见了360位学者,但要不是马利克和莱斯的话,我早已经在知识中迷路了。”(伊本·汉巴尼的传述)
他在另一传述中说:“要不是马利克和莱斯的话,我已经毁灭了,我以为由使者那里传来的一切都是必遵的。”(伊本·阿萨基尔的传述)
在另一传述中,他说得更明白:“要不是真主通过马利克和莱斯来拯救我的话,我定已迷路。”有人问:为什么呢?他说:“我大量地收集圣训,最后陷入了迷茫当中,后来我把圣训呈现到马利克和莱斯跟前,他俩跟我说:你遵循这个,放弃那个。”(嘎堆·尔雅度的传述)
据苏布克记载,伊本·沃赫布收集了12万段圣训。
伊玛目马利克说:“很多圣训会令人误入歧途,从我这里有一些圣训流传出去了,我多么希望没有说出那些圣训,哪怕付出以每一段圣训而打我两皮鞭的代价也值。”
谢赫安萨勒补充道:“当然,圣训本身是正道,是不会引人迷悟的,此说是针对那些不懂得如何去遵循的人而言。”
伊玛目莎菲尔说:“有人曾对伊玛目马利克说:在伊本·奥耶乃那里,有很多你这儿没有的圣训。马利克回答说:难道我要说出所有我听到的圣训吗?除非我想将你们引入迷途。”
伊本·沃赫布和伊本·奥耶乃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言论:“圣训是一座迷宫,除非对于法学家而言。”
这两位都是伊玛目布哈里的师尊,他俩代表着圣训学界的最高权威,最终诚服了法学家们对于圣训意义的理解。
后世的诸多学者,记载了二位的这句言论,如伊本·赫杰尔·海太密,伊本·艾比·哈题目,伊本·含巴尼,拜海给,伊本·阿卜杜勒·班勒,尔雅度,伊本·阿萨基尔,伊本·热杰布,等等。
伊玛目·提尔米兹说:“法学家们是最了解圣训意义的。”
4
接下来,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。
伊斯兰史上,是否发生过全体教民集体灭绝的断代事件,以至于除了记载先知言行的圣训集之外,什么也没有留下来?
每当看到人们武断地去引用圣训,提出一些奇异的观点,并认为其他所有人其实都错了的时候,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困惑:难道穆斯林曾经在某一个历史时段内,尽数灭绝过吗?不然我们为何总是拘泥于书面的记录?
那一代一代的活人的行为传承呢?一如我们从父辈那里承继了信仰和功修的模式,一代一代的人们,难道都不是从上一代那里传承的吗?这种传承的最终形式,是再传弟子从圣门弟子那里,将整个伊斯兰完整地传承下来,难道不是这样么?
先知曾选出一些优秀的圣门弟子,将他们派往各地,目的正是为了让他以身作则去指导那个地方的人们。比如,穆阿兹去了也门,伊本·阿巴斯在希扎兹,伊本·麦斯欧德在库法等等。他们运用对古兰和圣训的理解,对人们的功修和行为进行指导,再传弟子们,正是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伊斯兰的指导。如此,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。
后来的伊斯兰法学的黄金时期,正是法学家们将传承自圣门弟子的这种伊斯兰的指导,和对伊斯兰精神的理解,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和编排而已。
每一项学科,都是这么形成的,而每一种学科的最初资源,都源自于先知和他的弟子,这便是伊斯兰学科的与众不同之处。传承,才是伊斯兰的命脉。
所以,上一代的行为,在伊斯兰法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。伊本·团巴尔说:“你如果听到了一段圣训,但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圣门弟子遵循了这段圣训,那么,你就放弃这段圣训。”
行为的重要性,在伊玛目马利克的法学中,更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,他甚至将“麦地那人的行为”列为了法源之一。
伊玛目马利克的老师勒比尔说:“在我看来,一千个人从一千个人那里的传述,比一个人一个人的传述要强。”他正是在比较代代的传承和单传的圣训。
所以,法学并不是仅通过对经训字面的理解就能确立的,伊斯兰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,而穆斯林作为伊斯兰的载体,是真正的活的法学模板,这是四大法学派别都未曾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当你去研究法学史的时候,你会发现,每一个法学派别背后,都有一个或两个伟大的圣门弟子,他们才是法学的真正奠基人。
如果说后代人的行为会发生变异而不足为论的话,前三代的行为难道也是这样吗?
5
圣训只要健全就可以遵循吗?
答案已经很明确了。因为健全圣训还有很多种分类和状况。以下,是谢赫阿威志列举出的几种法学演绎家没有遵循的健全圣训。
1、如果这段圣训没有达到众传级别,内容却与古兰经文有异。
2、如果这段圣训的意义会导致在古兰经对某事的判断上出现增补。因为增补也是一种废止。
3、关于一件大家日常都能遇到的事,却只有一两个人传来了相关圣训。
4、遵循圣训会导致重复废止。
5、另一段同样健全的圣训与其向抵触,并以某种理由而优先于此段圣训。
6、为了与各种相关依据之间进行调和,圣训的意义需要解释。
7、两段圣训产生平等抵触,且彼此都没有优选理由。
8、传述圣训的圣门弟子的行为与所传圣训有异。
9、此段圣训的判断关乎着某个因素,而当前这种因素并不存在。
10、圣训的判断仅限于某个特定时代或地域。
11、遵循圣训会导致一件严重的危害产生。
12、圣训针对特定情况。
等等。
上述类型的圣训,在圣训集中占据的份额,并不在少数,而更关键的,是我们根本无从分辨。
我们面前摆放着各种大部头的圣训集,面对成千上万段圣训,一个对自己的教门负责任的你,该何去何从呢?
伊本·甘伊木记载:伊玛目爱海麦迪说:“如果一个人面前摆放着一部著作,里面大量的记录了先知的言论和弟子们的分歧,他并不可以直接从其中选择而遵循,直到他请教学者该如何遵循,然后去遵循正确的观点。”
Comments